经张骞之手,引入中国的作物有:葡萄、苜蓿、核桃、石榴、芝麻、黄瓜、蚕豆、大蒜……谁要是敢反对,朱铭可以理直气壮的怼回去:你丫吃不吃大蒜?
群臣对于蔡伦的争论,一点不亚于墨子。
文官们不愿祭拜太监是一方面,还有就是蔡伦此人的品性低劣。
蔡伦先是卷入储位之争,栽赃嫁祸诬陷宋贵人,逼得这位太子的生母服毒自杀,太子本人也被废为清河王。
接着又陷害梁贵人,夺走梁贵人的儿子,把这个未来皇帝转给窦氏抚养。
蔡伦一直都奉窦氏为主,后来却又把窦氏给卖了,帮助想要亲政的小皇帝干翻窦家。
文庙里的先贤,神主下方都有记载其成就。
朱铭强行把蔡伦送进文庙,为了安抚群臣情绪,特地让人加一句评价:“公之为人固不足取,然改良造纸,其利在千秋也。”
现在地方财政宽裕朝廷下令各府县必须改建新文庙。
但因为富有争议的先贤太多,一些地方官阳奉阴违,偷偷把墨子、蔡伦等人的神主取消。而多数官吏和儒生,并不知道哪些先贤入选,就算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。
于是乎,巡查御史又有了附带任务,勒令不规范的文庙限期整改。
……
例行御前会议,这玩意儿相当于小朝会。
阁部院重臣都很轻松,毕竟今明两年不打仗,只要有钱有粮就没啥大问题。
礼部尚书孟昭说:“陛下,各省府县改建新文庙,蔡伦引起的争议太大。内阁接到几百个地方官的反对奏疏,便勒令礼部再议此事,礼部也多有反对之声。”
朱国祥微笑看向儿子。
朱铭也笑道:“反对无效。”
孟昭撇撇嘴,他是礼部尚书,文庙之事背锅背定了。
翟汝文喝了口茶润喉,说道:“陛下,新上任的明州知府有奏。明州讳犯国名,请求朝廷改之。阁臣皆知陛下并不避讳此事,但连续两任明州知府请求改名。朝廷若是一直不改,估计明州就一直有奏。”
朱国祥也怕麻烦,回答说:“那就改吧。但批复时应该说清楚,并非因讳而改,乃是更有佳名。”
李邦彦别的不擅长,取名字这种事情却愿意掺和:“陛下,臣对明州很熟知,那里的市舶司日进斗金啊。听说有个古名叫句章,可以改为句章府。”
朱铭说道:“明州海贸兴盛,可改为宁波府。”
“好名字!”
众人眼前一亮,皆拍手赞叹。
李邦彦更是马屁如潮:“太子不愧为辞章圣手,就连改名也令人惊艳。宁波一名,既吉利,又好听。臣即便搜肠刮肚,也想不出来更好的名字。”
朱国祥笑了笑,由着儿子去装逼。
众人笑完,种师道说:“翰林院那边,已按陛下要求,编完《古文观止》初稿。这是选入的骈文、散文目录。”
种师道真就是不务正业,他迫切想要获得文官认同,现在不怎么关心军事,反而对文事无比热衷。
听说朱国祥让翰林院编《古文观止》,种师道主动请缨做了编辑组的总裁。
朱国祥拿来随便扫了两眼,便递给儿子说:“太子且观之。”
朱铭仔细查看文章目录,点头赞许道:“选得不错。可刊行于世,再选一些名篇,让府县官学传授。”
种师道笑得合不拢嘴,这本书一旦印刷出版,他必然被后世读书人记住。
朱国祥突然问:“《宋史》编得如何?”
胡安国回答说:“恐怕还要一两年,许多史料都在反复比对斟酌。”
朱铭忽然来一句:“谴使去金国,让他们运来辽国史料,我大明顺便把《辽史》也编了。”
翟汝文道:“恐怕金国不会同意。金人自称继承辽国法统,一旦同意大明编撰《辽史》,便是把到手的法统拱手让人。”
“不管他们给不给,我们都该派人去索要,上次和谈居然把这事儿忘了。”朱太子有点不开心。
君臣们开会很轻松,就跟拉家常一样。
等众臣散去,朱国祥带着儿子去御花园,回京述职的白崇彦已在那里等着。
“拜见官家,拜见太子!”
白崇彦作揖而拜。
朱铭哈哈大笑,走过去拍打其肚皮:“三郎,好久不见,你在杭州却是发福了,看来南方的大米很养人啊。”
白崇彦哭笑不得,连忙吸气收肚子:“年岁渐长,腹生赘肉,殿下见笑了。”
“怎没把嫂子也带来?”朱铭问道。
白崇彦道:“内子在兄长家中。”
朱铭说道:“明日去金明池划船,你把嫂子带上,伱二哥夫妻也来。还有李含章、孟昭他们,全都带上家属。咱这些洋州旧人,好久没有聚聚了。”
“是!”
白崇彦顿时高兴起来,看来太子还是那个太子,过这许多年也没有生分。
(汪汪汪,明天肯定加更。)
(本章完)
', '>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