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陆续续,又有三十多个金国将领、军官、士兵被带上来。
赵遹奔至阙下,请示道:“俘虏皆已验明,请陛下指示。”
“正法!”朱国祥说道。
“正法!”
“正法!”
“正法!”
一声接一声,从城楼传至城门外。
几个膀大腰圆的将官,临时担任行刑人员,把俘虏拖到御街南端砍头。
献俘仪式结束,礼部尚书孟昭出列,开始宣读封赏内容。
第一个受封的,却是即将退休的张根:封赣国公,太师,上柱国,金紫光禄大夫。
众臣一听这些官爵,立即明白张根要离开朝堂了,否则绝对不可能搞封赏大批发。
“臣,叩谢陛下!”张根极为激动。
即便马上就要退休,但活着就能有此殊荣,已经足够光宗耀祖。
第二个受封的是李宝,灭国之功,灭掉了东南小朝廷。封为濮阳郡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,食实封八百户。
接下来是——
张广道,洋川郡公,食邑一千四百户,食实封七百户。
杨志,济阴郡公,食邑一千四百户,食实封七百户。
陈子翼、荣等六人封侯,韩世忠、姚平仲等二十七人封伯。
封为子爵、男爵者近百人,他们没有回京,都在各自驻地领兵。
韩世忠就混在受封队伍当中,兴奋之余还有点心虚,因为以他的资历和战功,这次被封为伯爵实在勉强。
算来算去,仅带兵奇袭拿下枝江县城,在京畿参与跟金兵对峙,在山西参与收复寿阳县城。很快就调去山东练兵,面对望风而降的伪军,稀里糊涂收复十多座城池,而且他的身份还只是副将。
唯一的解释,就是太子殿下格外看重。
非但如此,他还被任命为山西副总兵,完全接手折家的地盘,甚至比折家的地盘大得多。
韩世忠仰望宣德门城楼,距离太远看不真切。他觉得太子对自己太好了,这条命卖给太子也值,士为知己者死嘛。
折可求、姚古、刘延庆、刘光国等人,此刻站在武臣队伍里。
他们这些天陆续回京,很快就接到任命,全留在枢密院和大元帅府。
姚古因为最先归顺,因此官职也最大,而且有一定实权。
而刘延庆、折可求、刘光国三人,职位不高不低,看似安排合理,其实没啥实权,基本就是待在京城养老的。
他们的关注点不在韩世忠身上,而是杨惟忠和王渊。
王渊这次封侯了,功劳一大堆:平定淮南叛乱、编练淮南新军、编练浙江新军、参与覆灭钟相。
杨惟忠则受封伯爵,食邑比韩世忠更多,其功劳是两度死守太原。
曾经威名赫赫的大宋西军,如今明显是以王渊为首。
姚古却是无所谓,他儿子姚平仲此次也是封伯——姚平仲战功不高,但他那几个部将牛逼,连带着也给他算了一部分战功。
现在的大明军队,最牛逼的是四川系,其次是京畿系,接着是山东系,然后才是西军系。
河北系暂时还没成长起来,南方将领更是属于打酱油的。
爵位并非代表全部,比如李成和赵立。前者只混到个男爵,却被任命为山东副总兵。赵立同样是男爵,始终担任登莱主将,归属李宝直接调遣。
众人叩谢封赏,继而皇帝、太子下楼,率领文武大臣前往南郊祭祀天地。
朱铭骑马徐徐向前,无数双眼睛都落在他身上。
身为主帅取得河北大捷,太子居然没有任何封赏,有人甚至怀疑皇帝和储君不睦……
当然,有这种想法的家伙,肯定不在核心权力圈子当中。
“大明万岁!”
“官家万岁!”
围观群众里面,有个士子激动大呼,身边之人也跟着喊起来。
随行兵马,甲胄鲜明,威武雄壮,而且军纪极好,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感到自豪。
李含章扭头看向欢呼的百姓,心想:“白三郎若在就好了,当日洋州乡下相识太子,何曾料想得到有今日盛况?”
白崇彦还在做杭州知府,估计明年就能升任开封府尹。
李仁礼不时扭头看向那些火铳兵,始终觉得那是一头怪兽,他很想偷几把火铳带回西夏。
毕竟被火器打痛了,西夏也在悄悄研究,已经搞出了原始火门枪。
需要使用引线(不是火绳),威力不是很大,准头全凭运气,而且打造极为缓慢。
李乾顺去年秋天调集工匠,直到现在才敲出十多把。
搞来搞去,李乾顺决定先造火炮。
(本章完)
', '>')